—— 这就是南极
2014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星期六
下午温度:-3 ° C、风速: 北风2 级、云量:60%
从天堂湾看完令人震撼的冰川和冰山后,大家的心情都不错,一心想着下午回继续上午的好天气、好风景、好心情。
到了该登岛的时间,大家却被召集到一起,来共同决定我们下一步的行程。
在南极旅游是没有固定行程单的,一切老天爷说了算,这次又是由于天气原因。因为事关重大,船方把这个“皮球”踢到我们脚下,给了我们两种选择:一、下午继续在附近登岛,尽情享受大自然,但极可能放弃此次行程最重要的对中国的长城站的访问;二、放弃下午的登陆,立即直接赶往长城站。
这是西方人通常的处事方式,大的决定由多数人说了算。
有人提出第三种方案,缩短下午的登岛时间,然后再赶往长城站,遭到船方的断然否决。
最后绝大多数人的决定是放弃下午的登陆,立即直接赶往长城站。没办法,谁让这里是南极 #¥·!^
我心里清楚,从我们目前的位置(地图标记5 )去长城站(地图标记 6)是向北开,那是回家的方向,再返回到这里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船舱外阳光明媚,风景怡然。可我们却被困在船上,无法踏上南极的土地。
不时有浮冰从船舷旁滑过。
我们左舷的方向是Anvers和Brabant岛,右舷方向则是南极大陆。
在阳光的照射下,海水显得更加清澈。
在一些浮冰上能看到企鹅及其它海鸟的身影。
波光粼粼的描述用逆光拍摄去表达似乎更加贴切。
享用完下午茶,探险队助理Mariela 邀请我们参与她的讲课“ 南极条约” 。单看这PPT的名字就很吸引眼球 —— 谁拥有南极?如果按照谁先发现谁拥有的逻辑,就有必要对南极探险的历史予以简单的回顾:
18世纪起,欧洲水手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年英国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
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3′、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
1823年2月英国人威德尔南下到南纬74°15′ , 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并发现一种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威德尔海豹。
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叫阿德雷企鹅。
随后,英国的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
1908年英国的沙克尔顿挺进到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差180千米 ,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
1909年莫森、戴维斯和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英国、法国、挪威就此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另外,按照地缘关系,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也宣称南极的一部分是他们的,还有当时的苏联、美国也保留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从船方给出的PPT可以看出,这些领土要求有不少是重叠的。
为了避免争端,从1955年7月开始,美国、英国、苏联 、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法国、挪威、日本、南非这12个国家坐到一起商讨南极问题。 会议各方同意,今后在南极科考领域协调计划,并暂时搁置各方对南极的领土诉求。
12国代表共举行六十多轮谈判,最终于1959年12月1日达成协议,签署了《南极条约》。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起生效。
一路上只有美好阳光和自由水鸟陪伴着我们,沿途见不到任何船只及人类活动的迹象,
当太阳的余辉完全从地平线消失的时候,又一座冰山在暮色中显现,高灵敏度的全幅相机完美地记录下它的存在 —— 人类的本领是貌似无穷的。
此时我想起关于南极的一句话,假如南极的冰雪全部融化,地球上的海平面将升高近60米,届时我们船上绝大多数人的家园将会成为一片泽国。
这就是南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