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林家铺仔

行五洲四洋、走千山万水;观世间众象、摄动人瞬间。

 
 
 

日志

 
 

北大荒记忆 . 拉木头运石头(下)  

2014-03-04 23:31:55|  分类: 北大荒的日子(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爬犁的故事

        在没有路的荒原上,对于履带拖拉机而言,爬犁是最好用、也是最简便的运载工具。两根稍粗的圆木(爬犁腿)上固定着三根横着的圆木(横担)就是一个爬犁,爬犁腿的前头锯成斜面,再用木钻钻个透眼,敲进根链轨销子,挂上两根拉筋,另一头用一个大铁环套在一起,往拖拉机的牵引钩上一挂,拉着它就可以去运木头了。
       第一代的爬犁做起来最简单,两条爬犁腿和三根横担之间是靠六根链轨销子连接的,在爬犁腿和横担节点的位置用木钻钻出12个盲孔(不打通),先用大锤把六根链轨销子敲进两根爬犁腿内,再将横担放上去,下面的盲孔对准朝上的链轨销子,用大锤轮流敲打每根横担上的两个节点,直至横担完全压在爬犁腿上。
       用第一代爬犁拉木头时发现,这样制作的爬犁有两个缺点,一是横担离地面的距离太低,在春天大地开始化冻以后,爬犁腿会将地面豁出两条凹陷的车辙,这时候爬犁的横担就可能拖地,增加前进的阻力,即便横担还没有拖地,爬犁上捆绑着的原木末梢也很容易拖地,如果爬犁上的木头码的不好,刹的不牢,捆在一起的的木头就被一根根抽出去,行话叫“抽签”。还有一个缺点是在冬天,当爬犁道在拖拉机的碾压和积雪的不断堆积下越来越高的时候,坚实的爬犁道两旁便堆满了又厚又蓬松的积雪,一旦爬犁从坚实的车辙滑落到一侧的积雪中,堆积在爬犁下面的积雪有可能将爬犁的横担顶起来,致使连接它们的链轨销子变形甚至脱落,发现早的话,还能够把带伤的爬犁拉回家,发现的晚或者强拉硬拽,爬犁就散架了。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制作第二代爬犁。
       第二代爬犁将连接爬犁腿和横担的链轨销子换成木榫,就像实木家具的木榫一样,将一根圆木的两头锯方,做成榫头,在爬犁腿和横担上对应的位置凿出两个方孔,用榫头将上下交叉的圆木连接到一起。我们想,带榫头的家具一定比用钉子钉出来的家具结实,再者通过改变榫头的高度,可以任意增加横担的离地间隙,增强了爬犁的通过性能。拉着刚刚做好的空爬犁上路试了一下,感觉很棒,方木榫构造的爬犁显得很结实。
       但接下来的情况却令人沮丧,重载爬犁横担会经常裂开,而且裂开的往往是不止一根横担。经观查、分析,发现这不是榫眼处的横担负重能力不够,因为所有的裂痕均是顺着横担方向的,倘若因为榫眼处的负重强度不够,裂痕的方向应该与横担垂直才对,这种将横担劈开的力应该是来自矩形榫头的扭曲,是从内往外的张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张力呢?仔细分析,那是在爬犁转弯时,内侧的拉筋不承受拉力,当一侧的爬犁腿单边受力时,完全刚性结构爬犁的另一侧前行的力量来自受力爬犁腿上的三个方形木榫的扭力,因为爬犁腿的直径远远大于横担的直径,并且榫眼没有打透,最薄弱的地方便是打了透孔的横担。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开始制作第三代爬犁。
       第三代爬犁和第二代爬犁的不同之处是横担上的榫眼由矩形变为圆形,和榫头之间的配合从紧变松,重新回到第一代爬犁那样的不稳定平行四边形结构。在后来去北大林和完达山拉木头的时候,一直是使用这种第三代爬犁,我拉着第三代爬犁从未发生过故障。其中除了爬犁自身改进的原因之外,也有我们对爬犁使用特点的更深入了解:一是不能拐小弯,二是要平稳起步,三是不要强拉硬拽。比如进林子拉着空爬犁是走弯度大的路,弯路小的路重爬犁出,或者让伐木点的人干脆开一条直的断头路,先用大绳将空爬犁倒拉进去,拖拉机空车可以原地转身,找个空档就绕到爬犁前头去了。还有就是当拉着重爬犁不小心从两侧堆满积雪的爬犁道上“出轨”后,要根据发动机负荷的轻重选择前进的方向,倘若发动机的负荷较重,不用问就是爬犁横担推雪了,这时要立即将爬犁顺势拉下爬犁道,在积雪较薄的塔头地“颠”上一段,将爬犁下方的积雪“得瑟”干净,待爬犁“瘦身”后,再以较大的切入角重新进入那条隆起的爬犁道,千万别用蛮力硬往“轨道”里并。
 
大意失荆州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许多故障,就是不够细心造成的。比如冬天雪地行车,链轨销子容易窜出来,往里窜能够听得见链轨销子划驾驶楼的嘎啦嘎啦声音,很容易发现,往外窜的话,不注意就有可能掉链子,刘淑琴拉木头时就发生过这种事情,这是非常危险的。这就要在每次出车前检查链轨,将链轨两端的丢失的锁定销及时补上,光是这样也不行,有时刚刚补上的锁定销,跑不了几个小时就又掉了,这就要在开车时,不时往前探一下头,瞄一眼转动的链轨,坐在副驾上的人也不时瞄一眼自己这边的链轨,销子是不是往外窜就一目了然了。
       在我的印象里,拉木头时几次不该出的故障均属于“大意失荆州”类型的,当班的也多为“关羽”级别的从老团调来的车长,包括刘淑琴的师傅在内。
        另一个“老枪”是进林子时,油底壳让被积雪掩盖的树墩子撞裂了,其实只要自己“认怂”,让其他人先在车前的雪地里趟一下路,这个事故就完全可以避免。
       我的第一个老车长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一根小树叉子横在路上,他没有理会,开着拖拉机,用履带碾着这这根树叉子就过去了,可就是那么凑巧,碾在拖拉机肚皮底下的树叉子又支棱起来,愣是把拖拉机的输油管别断了。
       这些初级错误均源于过于自信,就好比淹死都是会游泳的一样。
       还有一件事也是如此。
       那是冬天从完达山往家拉石头的事情。从采石点到连队的“路”由两段构成,一段是饶力河的冰面,一段是连里通往蔡嘴子的公路。冰面到公路之间有一个人工刨出来斜的的凹槽,重载的胶轮拖拉机在这里要开足马力,沿着这道凹槽冲上去。
       每次冲坡前,车子要在冰河上提前停下来,坐在拖斗上的人要下来步行上岸。这样做一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再者也减轻拉着满载石头拖斗的拖拉机负载。那一天也同往常一样,拖拉机一停,大家纷纷跳下拖斗,沿着河面前行,然后消失在河岸上开凿出的凹槽内。可不知咋的,这次有一个人走的特别慢,别人都沿着凹槽上了岸,他还在凹槽里慢慢往上溜达,头上的棉帽子把耳朵唔得严严的,根本没有理会身后拖拉机发出的轰鸣。在冰面上停着拖拉机上的驾驶员,远远看见人群从凹槽内走上了河岸,便开始加大油门,沿着河道拉着拖斗加速,当拖拉机拐弯冲进凹槽时,驾驶员突然发现宽度仅容一车的凹槽内还有一人,再刹车已经来不及了,尽管此时“姗姗漫步”的LDB身子已经贴在槽壁上,满载石头的拖斗仍从他的小腿上压了过去。小车驾驶员当时就傻眼了,坚持着将车子开回连队后,便再也不想动车了。连里马上换了另一名驾驶员,立即将其送往团部、、、、
        经检查还好,除了肌肉淤血肿胀外,骨头没有断,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有许多时候,“在意也会失荆州”,一些事故和灾难是不可预测,无法避免的。
 
危难见人心
       还是在挠力河上拉石头,这次是用履带拖拉机,从河里沿着凹槽往岸上开,上坡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只要拖斗的钢板经得住,石头就可劲儿往上装,而且一次可以拉两个拖斗。
       寒冬腊月,按理说河面的冰层应该完全经得住拖拉机和拖斗的重量,几十吨的坦克车都可以在乌苏里江冰面上开,何况单个重量只有几吨重的拖拉机和拖斗呢。
       记得那一次是LPL的班。拖拉机拉着两个满载石头的拖斗,在冰面上轻快地行进。突然,拖拉机的履带开始在冰面上打滑,两个拖斗瞬间便“钉”在冰面上。下车检查,发现后面拖斗的一个轮子压碎冰面,掉进冰窟窿里。
       车上的人纷纷下车,先把前面的一个拖斗同后面分离,拉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大家再回过头来考虑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难题。
       既然冰面已经压破,就存在拖拉机或拖斗掉进冰河的风险,因为此前已经有别的连队的东方红拖拉机落进冰河并死人的先例。
       大家远远地围着一只轮子已经落水的拖斗转了一圈后,一致决定一定要把它拉出冰河。
       第一步是卸下拖斗内落水侧的石头,把他们散放在较大面积的冰面上,再从岸边伐一棵碗口粗的树干作为撬杠,用一块大石头作为支点。为了分散压力,拖拉机并没有直接开到落水的拖斗边上挂车,而是通过随车带的钢丝绳挂在拖斗的牵引环上。大家一道用撬杠,用肩膀,用双臂,共同向上托起拖斗,当拖斗的轮子被抬出冰面的瞬间,拖拉机顺势往前一拉,拖斗便稳稳停在冰面上。在排除事故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退缩,更没有一个人上岸。
       另一个连队的那台拖拉机落水后却是另一番情景:当一部分人仍在打捞落水之人的时候,在打捞现场的来自落水者同一城市的知青却偷偷溜回连队,撬开了死者的箱子、、、
       患难见人心,我们连的爷们儿个个够义气!
  评论这张
 
阅读(33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