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林家铺仔

行五洲四洋、走千山万水;观世间众象、摄动人瞬间。

 
 
 

日志

 
 

北大荒记忆 . 耙地  

2013-07-10 11:02:51|  分类: 北大荒的日子(原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开荒之后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耙地。翻过身的黑土地是一条条完整的垡片,千百条草根把所剩不多的土壤编织在垡片内,垡条的横断面仍然是矩形,把这种垡条切成一段一段的就可以垒墙,一连第一个大食堂就是筏条垒的,从翻地到墙体完成仅用了一天的时间。

       能直接用来垒墙的“地”是不可以直接播种的,必须把垡条中交织的草根切碎,加速它们的腐烂,通过对垡条不断地切割、翻动,让包裹其中的土壤散开,与切碎的草根等有机质混合,成为宜于耕种的土壤。

       就的作业方式而言,开荒好比砌墙,垡条一条压着一条,立起来就好比一层摞着一层的砖墙,在下面一层“砖头”未砌完前,上面的砖头是无法码放的。耙地好比抹灰,在砌完的“墙体”上的任何一处,都可以开始工作,倘若有遗漏的地方,补一抹子就行。

       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开荒时,每台车一条堑,各干各的,彼此互不干扰。耙地就不一定了,可分可合,作业方式灵活的多。

     我们使用过的耙有三种,依次叫做缺口耙、重耙和轻耙。  刚翻过的荒地先要上缺口耙,一般要耙三遍,然后再用重耙跑上一两遍,来年开春播种前用轻耙完成最后的整地工作。

     在百度图片上找了半天缺口耙的图片,发现百度图片上的耙大部分是悬挂的,耙片结构更多呈人字型,还就是下面这张图片有点像当年使用的缺口耙和重耙,4串耙片(我们也叫它糖葫芦)呈X形状分布,不同的是缺口耙比它更茁实一些,耙片上的缺口更大一些,宽度更窄,大约2米多一些,是分成前后两组可以单独拆分的牵引结构,每组由两串带缺口的耙片组成;重耙的盘片上没有缺口,宽度3米多一些,4串耙片组成一个完整的牵引结构;轻耙的样子同重耙差不多,只是耙片小一些,排列的密一些,宽度大概是3.6米,比重耙略宽一些。

北大荒记忆 . 耙地 - 林家铺仔 - 林家铺仔

      与开荒相比,我更喜欢耙地,尤其是拉缺口耙耙头三遍荒地的时候,往往是几台机车首尾相连,扎堆作业,很是热闹。翻过的荒地上蚊虫比草甸子里少了许多,耙地作业出的故障也少,白天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开车,其他人聚在地头聊天,有时也会找些毛豆、玉米之类的在火里烧着吃,没等地头这拨儿人吃完了,开车的那拨儿人便咋咋呼呼地过来抢食吃,你再瞧瞧往拖拉机上走的几位,嘴旁的“黑胡子”还没来得及擦干净呢!

      到了晚上,大家会一致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打头,大家只要跟着他跑就行,肯定跑不了堑。当然也有成心挑一个眼神不好的人打头,那就是大家在憋着看他的笑话。第一遍缺口耙一般是顺着垡条的方向,叫“顺耙”,第二遍和第三遍则与垡条交叉,叫“斜耙”。一次我跟在其他车的后面“斜耙”,发现到地边后,头车并未沿着原堑折返,而是转了约90度接着向前开,我学着前车的样子折转,从前车的右面转到前车的左面,虽说是照葫芦画瓢,但画的一头雾水,不知这叫啥子耙法?几圈下来,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斜耙的一种作业方式,叫“对角耙”,能减少机车空行,一条作业轨迹同时完成两遍交叉的斜耙工作。

       荒地上完缺口耙后,会接着上重耙,为了同时牵引两台耙,拖拉机后面会增加一个主连接器,在连接器上一前一后挂两组重耙,这时拖拉机后面的糖葫芦从 4 串增加到 8 串。等到上轻耙的时候,主连接器的两侧还要接出两截副梁,以便联上三组轻耙,这时糖葫芦的数量便是是12串了,作业宽度已经超过10米。重耙和轻耙作业通常是单机,少了些多机扎堆的热闹,多了些宽幅作业的惬意。

          耙地也有让人头痛的时候,那就是“丢堑”。所谓“堑”就是我们作业的轨迹,开荒、耙地时第一犁、第一耙叫“打堑”,之后的田间作业都是沿着堑展开的。开荒的堑是不可能找不到的,至多是像下面图片的样子:“七里拐弯”“胡子拉碴”。这种曲线在构图上很美,但作为一个职业的拖拉机手,我对图中的作业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第一是这种“大肚皮”的作业方式,倘若是要绕开一个水泡子,宁可升起犁铧丢了堑,空犁绕过水泡子后再按照直线的方式重新把“堑”续上,也不干这种“七里拐弯”拆烂污的事情,直线是牵引作业最美的音符,减少机车空行是机手作业的真谛。第二是这些近乎直立的“胡子拉碴”的垡片,这会给后续的耙地作业增加不少困难,在完全180度的扣垡上耙地要比在这些胡子拉碴的直立垡片上爽的多,耙地的效果也好得多。
北大荒记忆 . 耙地 - 林家铺仔 - 林家铺仔
       荒地被耙的次数越多,堑就越不容易发现,丢堑的几率就越高,尤其是在夜班的时候。

     有些机手丢了堑,就拉着农具边耙地边找堑,或干脆凭着感觉作业,这种“涂鸦式”作业的结果往往是一些地方地耙烂了,一些地方却没有耙到。所以我的原则是宁可下车走着找堑,也不开车拉着耙找堑。这一原则也同样适应于我们车组的其他人员。(见李荣生博客《我的荒友、朋友、师傅和领导》http://lirs1707.blog.163.com/blog/static/1159194722011779551855/  )。当然我也有过偷懒的时候,一次我一个人上夜班,交班的告诉我这块地已经耙花了,你随便耙,我也只好凭感觉作业,到了后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扳手在拖拉机的两根方向杆中间一支,东方红便自动在地当中画起了大圈,这样的事情仅有一次,想想有些后怕,那时只是想不停车,稍微打个盹而已,心想多耙一遍总比停车不耙强。但万一睡了过去,拖拉机不会一直在地里头转,一旦转到地边上,掉到排水沟里或者撞到树上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团里也不乏这样的先例。后来但凡一人上夜班困了,肯定停车,要嘛下车活动活动,要么干脆睡上一小觉,反正再也不干那种瞎球转的勾当了。

       凡事有弊则有利,通过耙地时的找堑也让我练就了不少开荒时学不到的本领,一个本领是“眼中有堑”,这就是如何区别耙过和没耙过的区域,如何把弯弯曲曲的堑修直,如何仅凭眼睛的余光看着真堑,而主要目光则是在放在车头正前方“虚拟”的堑上,这条虚拟的堑就是利用地头树木、线杆、地中土块等点构成的一条直线,在每一次调转车头,找到真堑,拖拉机进入直线牵引的方式后,我都会在自己的正前方划定一条“虚堑”,这样即便是偶尔丢堑,你也不必惊慌,只要沿着“既定方向”前行,真堑迟早会出现。这一条条平行的直线便是牵引作业最美的音符。耙地还让我练就了宽幅作业的本领,宽幅作业在直行时驾驶难度不大,要点是地头的拐弯,车到地头再拐弯就来不及了,不同的地边,不同的地况,转弯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耙荒地时,可以适当增加在地头转弯的“空行”时间,这种地方“空行”不空,荒地地头就应该多耙几遍。耙熟地时,则应采用最快的灯泡形转弯方式,并尽量减少灯泡包围的区域。减少机车空行是机手作业的真谛。当一个拖拉机手还没有得到牵引播种机作业机会的时候,耙地,尤其是牵引着幅宽超过10米的轻耙耙地,便是最好的练兵机会。

       耙地作业中还有一个事情要引起注意,那就是丢耙片,把耙片穿在一道的“糖葫芦”杆是一根方钢,靠轴头上一个螺帽把这串糖葫芦锁紧,一旦螺帽掉啦,耙片和压紧耙片的挡片就会一个个散落。“糖葫芦杆”上的螺扣有正反扣之说,与该串糖葫芦的旋转方向有关,倘若新耙安装的时候放错了糖葫芦的位置,掉耙片的事情就更容易发生。我们在作业时经常会检查糖葫芦的轴头螺丝是否松动,在紧固这些轴头螺丝的同时,顺便检查一下这些糖葫芦的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倘若发现错误,一定是成对的,只要把这两串糖葫芦调换一下位置就可以了。我多次发现过轴头螺帽松动的现象,有一次一个轴头螺帽只剩几扣就掉下来了,再跑一圈,肯定会丢耙片。连里拖拉机手丢耙片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那时的人责任心很强,发现自己丢了耙片,不会马上去材料员那里领一个新的,当事人会回到作业的地里仔细寻找,然后把它重新装回去。在白天糖葫芦松了很容易发现,即使丢了耙片也好找,夜里就不同了。记得可能郭庆典的夜班,那时他已经是独立当班的驾驶员了,直到早上交接班时才发现重耙的耙片丢了,来接班的车长蔺盼良很生气,气的不是丢耙片,而是丢了耙片自己还不知道,典子二话不说,连早饭都没吃,就带着他的助手回到地里找耙片去了,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才看见这两个家伙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不用问,耙片一准儿找到了。

  还有一件事情我至今不忘,一天夜里,下着大雨,我们几台东方红集中在一块地里作业,这种天气只能用缺口耙耙荒地。地中有一个已经翻过的小水泡子,在头车的带领下,几乎所有的“东方红”都远远地绕开这块“是非之地”,笔直的“堑”很快出个“大肚皮”,只有老赵和 吴邦骅 这师徒二人的拖拉机拉着缺口耙一遍又一遍切割着这圆圆的“肚皮”。我跟在老赵的车后,按照师傅的吩咐在他的“外道”行驶,免得误车。当老赵的东方红再次“切割肚皮”的时候,排气管冒出浓浓的黑烟,挣扎了一会儿便趴在那里不动了。我看到老赵抢先跳下车去摘耙,冒雨将前后两台串在一起的把农具分解,用钢丝绳一台一台倒拉出去,吴邦骅也下车帮忙,在这茫茫的雨夜中,荒野中这师徒二人显得那么渺小,又那么高大。我调转车头,用拖拉机的车灯给他们照亮,当农具一一拉出后,这师徒二并没有再次对缺口耙编组,也没有继续加入我们这些绕道而行的车队,而是拉着单台缺口耙再次闯进了这片“是非之地”。(详见《北大荒记忆 . 一个老转业兵和共产党员的故事》http://yn.lin.blog.163.com/blog/static/88225052201162451720481/

       事后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回答很简单:这块湿地不耙出来,明年就打不出粮食。北大荒的老职工不仅告诉我们如何种地,还教会我们怎样做人。   

  评论这张
 
阅读(637)|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